11月7日,工信部發布的《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報告》顯示,我國在機器強化學習技術、人臉識別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,這兩項技術入選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“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”榜單。
“本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效益指數136.5,比上年提升17.3,提升幅度較上年擴大6.8,對全國發展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為27.6%。”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《報告》指出,受益于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等快速發展和融合創新,******計算、高端存儲、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加速突破,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需求持續釋放,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模式、新業態日益成熟,有力推動了產業蓬勃發展,加速產業提質增效。
2017年,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5.5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2%。主營業務利潤率為11.9%,較2016年提高1.5個百分點,為2012年以來的******水平。企業人均利潤總額為14.2萬元,較2016年提高2.4萬元,是2012年人均利潤額的近兩倍。
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相關負責人分析說,2017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發投入達5622億元,占軟件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0.2%,比上年提高了0.8個百分點。全國共完成軟件著作權登記74.5萬件,同比大幅增長82.8%,增速為近五年來年均增速的3倍。云服務、大數據服務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新興業態相關收入增速約37.0%,比2016年提高了18.1個百分點。
軟件業對工業轉型升級及社會發展的******作用凸顯。2017年,我國工業軟件收入同比增長19.5%,高于軟件產業平均水平5.3個百分點;裝備自動控制系統收入同比增長21.3%,高于軟件產業平均水平7.1個百分點。教育軟件收入同比增長54.7%,交通運輸軟件收入同比增長42.5%,有力支撐了教育信息化、交通信息化等社會領域的發展。
2017年,與軟件產業相關的國家及省級公共服務平臺數量超過300家;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7.78億個,比2014年凈增3.73億個,年均增長率高達24.3%;碩士以上從業人員占比達到10.4%,軟件產業相關畢業生人數超過35萬人。
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。2017年分別實現軟件產品、信息技術服務以及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1.7萬億元、3.1萬億元和0.7萬億元,占全部軟件產業比重為30.8%、55.5%和13.7%。信息安全軟件規模不斷壯大,近五年來年均增速超過19%;信息技術咨詢設計、運行維護服務等環節近五年來年均增速接近16%,均高于軟件產業平均水平。(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)